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强化及需要层次理论
一、强化理论
代表人:行为主义心理学派,如斯金纳
主要观点:强化是行为的决定因素,认为过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更有可能出现。在学习中受到强化的学生将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。没有受到强化的将不会产生学习动机;反之,受到惩罚的学生则可能会逃避学习。
简评:强化说借助奖励与惩罚的措施,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,能解释人的部分行为。但它不注重内在的学习动机有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。即重外诱控制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读书兴趣;趋奖避罚心态对所有学生都有不利影响;手段目的化的结果有碍学生人格的发展;短暂的功利取向不易产生学习的迁移。
二、需要层次理论
(一)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
需要的层次性是以力量的强弱和出现的先后为根据的。
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占优势(即要求最为强烈)时,必须得到基本满足之后,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占优势。
所以,占优势的需要也是依次出现的。
占优势的需要支配人的行为。层次较高的需要成为优势需要后,较低级的需要对行为的影响就减弱了。
越是高级需要,越能体现人的特征和人的价值。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,它指一个人希望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,希望干适合于自己干的事情,希望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种人。
自我实现的体验是一种高峰体验(peak experience)。
这是自我实现的人所经历到的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感、完美感和极度的幸福之感,包括创造性活动中的忘我投入的状态。
(二)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教育含义
1、教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,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,看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。
2、个体要有一个有秩序、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,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,是在生理的需要满足以后产生的。
3、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以爱,要创造一个良好和善的学习环境。
4、学生具有好胜心、求成欲、自尊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心愿,因此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,要使学生有成功和获得赞许的机会,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,同时要重视和珍惜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次成功。
5、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在学习上至为重要,同时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。